在食品工业中,尤其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有机物、悬浮物以及油脂等污染物的废水。这些废水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且经济的污水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使用聚丙烯酰胺(PAM)和聚合氯化铝(PAC)作为絮凝剂,在辽宁省某食品加工厂进行污水絮凝净化处理的应用研究。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水污染尤为严重。在众多污染源中,食品加工行业因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原料特性,产生的污水具有高浓度有机质、悬浮物多、色度高等特点,给水处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解有机物,但对于悬浮物和色度的去除效果有限,且处理周期长、成本高。因此,探索更为高效、经济的污水处理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二、聚丙烯酰胺与聚合氯化铝的特性及作用机制
1. 聚丙烯酰胺(PAM)
聚丙烯酰胺是一种线性高分子聚合物,根据其离子性质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四种。在水处理中,PAM主要作为絮凝剂使用,通过其长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与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等发生吸附架桥作用,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速沉降过程。PAM具有较强的絮凝能力和适应性,适用于多种水质条件的处理。
2. 聚合氯化铝(PAC)
聚合氯化铝是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其在水中溶解后能迅速水解并产生大量的电荷离子。这些离子能够中和水中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使其失去稳定性并相互碰撞凝聚成较大的絮体。PAC具有混凝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对设备腐蚀小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应用研究
1. 实验背景
辽宁省某食品加工厂主要生产淀粉及其衍生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含有大量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以及SS(悬浮物)。该厂目前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为气浮+生化处理,但处理效果不理想,出水SS和COD(化学需氧量)指标仍较高,难以满足排放标准。
2. 实验方案
本研究旨在通过引入PAM和PAC作为絮凝剂,优化该厂的污水处理工艺。具体方案如下:
- 样品采集:取该厂气浮池出口处的污水作为实验水样。
- 絮凝实验:分别向水样中投加不同剂量的PAM和PAC,进行搅拌混合后静置沉降,观察并记录絮体形成情况、沉降速度及上清液清澈度。
- 水质分析:对处理后的上清液进行SS和COD测定,以评估絮凝效果。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多组实验对比发现,单独使用PAM或PAC时,虽然有一定的絮凝效果,但出水SS和COD指标仍偏高,无法满足排放标准。而当PAM与PAC复配使用时,絮凝效果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
- 絮体形成快且大:复配后形成的絮体更加紧密且体积大,有助于加快沉降速度。
- 沉降性能好:絮体沉降速度快,缩短了处理时间。
- 水质改善明显:处理后的上清液清澈透明,SS和COD指标显著降低,满足排放标准。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利用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进行食品加工污水的絮凝净化处理是可行的且高效的。这两种絮凝剂的复配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更好的处理效果。针对辽宁省该食品加工厂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优化投加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PAM和PAC的投加比例及总投加量,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
- 加强监测与调控:定期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絮凝剂的投加策略。
- 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水温、pH值等可能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在实际应用中需予以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综上所述,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作为絮凝剂在食品加工污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的复配使用和优化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
巩义市乐邦水处理有限公司 |
|
|